換電模式標準
近幾年,國家在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隨著換電技術的進步,換電標準不斷完善。目前,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電力企業(yè)聯合會標準化中心等正牽頭制定一系列的電動汽車換電標準。涉及術語、規(guī)劃設計、建設施工驗收、快換電池箱、電池系統(tǒng)接口、換電站、運行服務網絡、運行管理、服務管理、換電車輛安全性及評價方法等(見附錄三)。此外,工信部也于2017年7月發(fā)布推薦性國家標準GB/T34013-2017《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產品規(guī)格尺寸》和GB/T34014-2017《汽車動力蓄電池編碼規(guī)則》。
截至2019年底已發(fā)布相關國家標準26項、行業(yè)標準18項,為換電模式的推廣應用奠定了一定基礎,電動汽車換電標準體系。
換電模式發(fā)展現狀
自2008年起,我國就已經開始在純電動客車領域開展換電模式的示范應用。隨著換電技術進步、換電站建設成本降低、換電標準不斷完善,以北汽新能源、蔚來汽車、力帆等為代表的企業(yè)開始加大換電模式的探索。但受限于跨品牌、多車型、電壓平臺等的通用性,以及換電站建設、運營成本相比充電站高,產權結構復雜,迄今尚未有可盈利的商業(yè)模式。另外,電池包高壓接口頻繁插接存在能量損耗,特別是采用液冷系統(tǒng)的電池包對換電結構是個巨大的考驗,頻繁插拔,勢必會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換電模式對電池系統(tǒng)的耐久性、安全性影響一直是主要汽車企業(yè)關注的重點,需要進一步驗證。
電動汽車換電模式是指通過集中型充電站對大量電池集中存儲、集中充電、統(tǒng)一配送,并在電池配送站內對電動汽車進行電池更換服務或者集電池的充電、物流調配、以及換電服務于一體。據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我國換電站總計306座。分省市來看,排名前十的依次為北京、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湖南、海南、河南、河北。
數據來源: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中商產業(yè)研究院整理
雖然換電站也在不斷的規(guī)劃建設中,但相對于電動汽車充電,換電模式仍處于市場摸索階段,換電電量還不是很高,尚未在全國鋪開。目前換電電量較高的省份有廣東、福建和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云南、四川、河北、河南、海南、湖南、山東、重慶、安徽以及湖北等省份也有一定的換電電量。
換電運營商競爭情況
換電模式目前主要應用于出租車、物流車、分時租賃等營運車輛領域。北汽新能源等企業(yè)正積極探索私人領域的可行性,蔚來汽車的換電車輛則主要應用于私人領域,下一步會向運營領域拓展。
第一,營運車輛。目前換電模式主要適用于出租車、物流車、分時租賃等營運車輛領域。一是出租車、物流車、分時租賃等營運車輛是定制車型,品牌相對集中、電池規(guī)格相對一致、標準化程度較高,對動力電池壽命和維護要求高,符合換電模式技術要求。二是運營車輛對運營效率要求很高,普通充電導致運營效率低下,換電企業(yè)通過構建能源服務網絡,大幅提高運營車輛效率,易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商業(yè)模式。
第二,私家車領域。換電模式的目標群體主要是對車輛運營效率和使用壽命要求較高的營運類客戶,以及家里無停車位無法自建充電樁的私人用戶。為了給消費者提供更加舒適的用車體驗,部分企業(yè)如蔚來汽車、北汽新能源等都開始將換電模式推廣至私人領域。主要滿足三類客戶,一是在一線和二線城市無專屬停車位,充電不方便的消費者,二是有專屬停車位,但所在的小區(qū)充電樁建設協(xié)調難度大,無法安裝專屬充電樁的消費者;三是認同和希望體驗換電模式的消費者,可以降低新能源汽車初始購置成本。
隨著換電技術不斷進步,換電標準進一步完善,北汽新能源、蔚來汽車、重慶力帆、浙江時空電動四家企業(yè)成為國內主流的換電企業(yè),但是這四家企業(yè)的換電形式和應用場景不盡相同。北汽新能源和蔚來汽車的換電形式是底盤換電,北汽新能源主要應用在出租車上、蔚來汽車主要面向私人乘用車;浙江時空采用的是側方換電,主要運用在網約車、出租車、物流車上;重慶力帆采用的是分箱換電形式,主要用在分時租賃車上。
目前,國內主要的換點設施運營商有奧動新能源和蔚來兩家,分別運營183座和123座。
數據來源: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中商產業(yè)研究院整理
換電模式發(fā)展展望
有行業(yè)人士分析,僅在出租車和網約車市場,換電模式市場規(guī)模即可達900億元左右,發(fā)展前景廣闊。未來,新能源汽車能源補充方式將呈現多樣化和場景化,換電作為運營類車輛能量補給方式的補充會有進一步發(fā)展,預計2020年將有更多的車企開發(fā)和應用換電車型。海南以及運營類車輛較為集中的城市將積極推廣換電模式,并將在政策上給予支持,通過一定規(guī)模的換電站推廣,推動換電設施技術進步以及標準化,探索新的發(fā)展路徑和運營模式。
評論